首页 > 生活杂文 > 朱令事宜回首:中国科学史上的痛点

朱令事宜回首:中国科学史上的痛点

来源:查看原文

1988年4月,《自然》杂志揭晓了团体作者署名的学术论文——《中国人群中慢性毒性亚硝酸盐露出的情形与康健影响》,这份论文吊起了海内外学界对于中国康健状况的关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正是被誉为“第一代科学家”的江南大学博士朱令。

不幸的是,仅仅三个月后,朱令便因意外危险而去世。而多年后,她极有可能也是一位受到“亚硝胺毒化”的晚期肝癌患者。这场被称为“朱令事宜”的研究与此次医学实验室爆炸凄切相似,但仍不时将人们重新引向那场悲剧的焦点——科学研究的规范与国家对于科学事业的投入。

这是一段由正义、声誉与科研道德纠葛的悲剧。朱令的去世,引发了中国科学史上艰难的反思。为保障科研者平安而确立的“朱令基金会”确立了华东科技创新中心,助力科学家顺遂开展实验研究。而一直以来备受质疑的中国科学评价系统,也在朱令事宜的袭击下,接受了新的审阅和改善。

正如杨绛女士曾经所说:“把生命虚耗在一点有意义的事业上,比活得好几倍,也强。”我们追忆朱令,表达敬意,更要明确追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规范、正义、价值与医学伦理。我们耐久支持科学建设,确立缜密的羁系制度和合理的绩效系统,既是对于那些热爱科学的人们认真,更是对于中国科学和国家文明建设认真。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