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药物一样,具有潜在的显著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在中国,严格的管理措施已经在抗菌药物行业中实施,例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该法规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规定来确保抗菌药物在医疗实践中的安全使用。
这项法规要求医务人员在开展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时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如需使用二线及以上抗菌药物要查明患者过去的治疗方案、抗生素治疗干预菌种等信息;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常规治疗的患者,开单前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确认感染的原因及菌株敏感性测试等。
中国已经执行了该法案好几年了,医生和患者对其进行评判越来越积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新增诊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感染病例已经下降了接近30%,示范医院使用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实现了药品不良反应实时上报的平台,以及疱疹样大疱菌、铜绿假单胞菌、艰难梭菌的监测和调查,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改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细则公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细则公布
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中,第九条为关键。该条规定: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中,为减缓抗菌药物耐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当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等级分级,不同等级抗菌药物应用范围、适应症、使用周期、剂量以及使用方式等方面应当有所不同。
分类管理制度,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是保护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药物之一。然而,乱用、滥用近年来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快速扩散,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挑战。而这次细则的实施,就有望让抗菌药物应用更为科学、规范。
细则中还规定
使用临床用抗菌药物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师等有关职业人员和患者应当遵照本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应用管理和使用。
患者用药必须“先诊断、后用药”
另外,对于处方抗菌药物的医生,该细则也有规定: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患者诊断和治疗需要确定抗菌药物使用范围、适应症、使用方式、治疗疗程、药物剂量等。
细则的公布是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水平和维护患者用药安全的重大举措。
新规出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实行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从202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法规以切实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为目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限制。
新规明确规定,医师开处方时针对预防感染的情况,应该优先考虑选择没有或者较低级别耐药性的药物;在确诊病情后开出处方时也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来选择药品。当出现确需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需要进行专家会诊,获得批准后方可使用
此外,新规提出了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严格管理要求。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确保使用规范;同时,禁止使用“一票否决”等方式拒绝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
在国家大力推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下,我们相信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这项新规的实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