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山谷子,福建福州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系北宋文人苏洵与其子苏轼的后代,与其祖父苏辙、父苏洵、叔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南宋政权建立后,他被任命为社稷谏议大夫,时人称为“二程”(指程颢、程颐)之后。他在哲学上主张依据《周易》、“诚实守信”来修身治国。在治学上,提倡“格物致知”的方法,提出“心学”理论,讲述心性、知行、存天理、去人欲、追求至诚,疏导贤路、歼除一切邪说。
朱熹提倡的心学被誉为中国儒学演变发展过程中的最高成果。此外,他还著有《中庸》、《孝经》、《论语》、《大学》的注疏等多部学术作品。
朱熹力主关注政治变革,虽致力于儒学的肯定与发扬,但其关注点多集中在如何从儒家经典中获取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上。他认为所谓的经典知识,仅是获取识记是非对错的功夫,最终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推进社会变革。
聚焦于朱熹简介的具体资讯
朱熹简介:思想界的巨人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梁川,福建永春人,北宋理学学者,宋理宗时期的宰相。其著作极为丰富,大量的著述被收入《朱子语类》中。朱熹思想理念深刻,影响深远。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良知”,它是人类最高尚的东西,可以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他对于《论语》、《孟子》和《大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朱熹曾经历了元丰靖变和秦桧专权时期的政治动荡,由于坚守信仰,多次被贬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推崇儒家思想,将其发扬光大。朱熹为人正直,曾经批判李逵的坏行径,并追究了其责任。他力主“格物致知”,提倡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推崇实证主义,并声言“非至理不至性”。
朱熹思想深刻、著作丰富,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思想界的巨人。